第231章 一生被贬的苏轼(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黑料不打烊看片
“几句话都能被曲解至此,朕看你这朝中百官简直不堪大用。”李世民说起来十分嫌弃。
赵顼神色尴尬,“我怎么会杀害有才能的大臣。”
萧然翻了个白眼,“你可别说这话了,王安石变法你都扛不住压力,后面更是怀疑王安石,更何况苏轼还没得到过你的信任。”
话语直白,让赵顼涨红了脸,又不敢多说什么。
老祖宗在面前,还有求于人。
“萧先生教训的是。”赵顼低认错。
萧然道,“乌台诗案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朝中却有不少大臣上书求情。不仅有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以及当时已经辞官的王安石也上书直言,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随即,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苏轼得到从轻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并受当地官员监视。当然这其中还有宋太祖赵匡胤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
闻言,赵匡胤挺直脊背。
“而此时苏轼已心灰意冷。到任后,苏轼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还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由此而来。”
萧然回忆起读书时背诵全文的痛苦,不自觉念出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猛然回神,萧然轻咳,回归正题。
“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长途跋涉中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上书请求先到常州居住。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宋神宗驾崩。”
“元丰八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为相,新党被打压。而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不久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打压王安石一派,意图废除所有新法后,再次提出谏议。苏轼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所以他又遭诬告陷害。”
“元祐四年,苏轼再次到杭州做官,杭州大旱瘟疫一起生。苏轼向朝廷请求减免本路上供米三分之一,又得到赐给剃度和尚的度牒,换成大米来救济饥饿的百姓。次年又减价出卖大米,为百姓分粮食治病。灾情缓解,苏轼疏通河道,修造堤堰闸门等等,并在西湖中种菱,将种菱的收入备作以后修浚西湖的费用,长堤筑成,在堤上种植芙蓉、杨柳,至此杭州人把长堤命名为苏公堤。”
李世民眼中浮现出欣赏,哪怕苏轼对朝堂心灰意冷,对百姓却是依旧。
“赵顼,你该如何做?”看了眼赵顼后,赵匡胤沉声提醒。
赵顼当即开口,“我命人去将三苏召进京重用。”
“此事不可耽误。”赵匡胤道。
三苏在朝,再有王安石和欧阳修,赵顼也算是有了左膀右臂。
赵顼心中明白,打算将人召进京后,立刻安排上朝。(本章完)
🎁黑料不打烊看片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