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程半城(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黑料不打烊看片
桃源属于县级市,下辖多个乡镇,程青羽家所在的南湖镇就是其中之一。
小镇因其境内的淡水湖“南湖”而得名,解放前这里一直叫程家圩。
不过,改名后,程青羽家所在的村庄,依旧保留程家圩这个地名。
这里大部分人家都姓程,“圩”是为了纪念程家祖上修筑大堤的功劳。
字典中,圩读éi专指江淮低洼地区周围防水的堤。
这里面还有一段历史,根据当地县志记载,明清时期的桃源市常年受水患侵扰。
桃源市正处于江北平原的低洼地区,更要命的是,南湖位于淮河的下游,每年夏天上游一涨水,洪水就会倒灌,造成整个县城都泡在水里。
朝廷也派官员治过水,但效果有限。
原居民死的死,逃的逃,只留下废弃的村庄和农田。
渐渐的,这里变成一座空城。
直到清朝中期的一个春天,有位姓程的姑苏人出现在南湖,才改变这座城市的命运。
他在京城当官,告老还乡时恰好途经桃源市,被南湖沿岸的秀丽风景吸引,他下令船工靠岸,决定登岸一游。
后来他从渔民口中得知村庄荒废的原因。
他觉得如果能解决水患问题,这里无异于人间天堂。
小镇除了拥有水资源丰富的南湖,西北方位还有连绵起伏的山脉,依山傍水,自然环境极佳。而且,他看中沿岸这片肥沃的土地。
回到姑苏后,他当即动族中的青壮年,带上物资坐船前往南湖,开启围水造田这项大工程。
他们雇人筑起高高的堤坝,同时开挖河沟,引水种植从江南带过来的水稻。
利用几年的时间,彻底解决水患。
没有洪水滋扰的南湖沿岸和他预想中一样,很快成为小江南。
程家开始吸收逃荒的难民,把田地租给他们耕种。之后又雇人修建房屋,从姑苏迁一部分族人来此定居,负责管理佃户和收租。
十几年后,程氏家族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地主,高峰时期,半个县城的土地都属于程家。
所以,在桃源当地至今仍有“程半城”的说法。
程氏家族中,程青羽家是实力最雄厚,也是地位最高的一脉。
因为他们这一脉既是长房,又是当年治水的起人,拥有的土地和房产自然最多。
地主虽然是剥削阶级的代表,但并不代表所有地主都是剥削阶级,程爷爷为人乐善好施,是个有名的大善人,在桃源享有极高的威望。
即便“批斗”最狠的年代,也没人敢动他一分一毫。
他非常热爱学习,十三岁读完私塾,家人送他出国留洋。
留学回来,他投身抗日运动。
后来,小他两岁的弟弟也投身革命,牺牲时年仅十八岁。
弟弟牺牲后,他成为家中独子,田地需要有人打理,父母需要他照顾,他只好从申城回到桃源老家,但从未中断对爱国人士的资助。
建国那年,桃源市开始执行土地国有政策,程氏家族当然也不例外,失去土地和经济来源,程爷爷受聘到乡政府工作。
第二年开始实行“划成份”,有烈士的家庭可以享受特殊照顾,所以程青羽家的成份由地主划为富农。
程爷爷结婚比较晚,程爸爸结婚也晚,等程青羽出生时,爷爷已经七十八岁,如果他还活着,现在已是九十六岁高龄。
爷爷当了一辈子的族长,为家族乃至全村人作出很多贡献。
当年日本鬼子下乡扫荡,他将全村的人转移到自家后山藏起来,给他们提供食物,在山上躲了几天,全村老少齐齐整整,一个不缺。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他还收留了大量难民。
现在南湖镇的外姓人家,大部分都是当年逃难过来的人,他们几乎都受过程爷爷的接济。
🎁黑料不打烊看片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