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初级石油工业(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黑料不打烊看片
作为一名优秀的理工男,全世界各地的石油分布、埋藏深度、大致储量等信息早就深深地印刻在赵耀的脑海里,这让找油工作的目标更加清晰,不必再无厘头到处乱窜,省了不少事儿。
众所周知,大庆、东营、克拉玛依等地是华夏的主要产油区,这些地方虽然石油储备量大,但是埋藏深度多在15oo米以上,需要凿穿厚重坚硬的岩壳,以目前的技术手段,即使钻头冒烟也采不出油来。
但是,目前对石油的需求量还不是很大,只需要能够满足照明需求即可,保守估计,每年五千吨煤油绰绰有余,三万五千吨石油的产量就足够应付了。
那么,有没有埋藏较浅的油田呢?
答案是有的,在延安府延长县,古称高奴,这就是古中国人最早现、命名并且使用石油的地方。
最早在东汉时期,人们便在延长县一带现了石油,班固所着的《汉书·地理志》中记载:“高奴有洧水,水有肥,如肉汁,取着器中,始黄后黑,如凝膏,燃极明……”在往后的《博物志》、《水经注》等书中也都有提及。
直到宋神宗时期,沈括被委派到延安任知州,作为最具有科学素养的古人之一,沈括潜心研究了这种可燃物质,亲自命名为“石油”。
后来,沈括打出了数十米深的油井,用中空的竹竿把石油接上来,每天的产量有数百桶之多,这些石油被当做地方土特产上供给朝廷。
军事上,军器监利用其可燃性,经过沉淀和简单分馏后制造出了“猛火油”,还设计了类似喷火枪的猛火油柜。宋军凭借猛火油大烧四方,一时间好不威风!
文化上,沈括还从石油中提炼出炭黑,用来取代松墨,成为了品质上乘的墨水,“延川石墨”风靡全国,大受文人雅客的追捧,供不应求。
清末,中国的第一口油井也是诞生在延长,但由于清廷过于无能,每天只能开采几吨油,白瞎了这么个好地方;建国后,工人们撸起袖子加油干,把延庆油田的年产量提高到百万吨级;直到现代,仍然是年产千万吨级的高产油田!
……
综合储量、埋藏深度、开采难度各方面因素,把延长县作为大汉帝国石油工业的起点,无疑是最合适的。
虽然知道延长县有石油,却不清楚具体从哪儿打井,于是,但赵耀亲自带队,带领数十名学生,携带勘探设备深入延长县实地考察。
直到现在,沈括曾经开凿的油井仍然有几个在往外喷涌,只不过井口只有竹竿粗细,产量实在太小,甚至不能称之为“井”。但是,只需要扩大井口便能让产量实现指数型增长,可这么几口油井对大汉帝国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
淆水之上,常年漂浮着油污,赵耀一行人沿着河流观察油污来源,现了十几处冒油的“浊泉”。可以想象,在下方的岩层之中,一定包裹着大量石油,其压力甚至可以突破水压冒出来。
在这些冒油地带往下打出数十米深的孔,根据土层和岩层的含油构造大致找出了含油区块,逐步缩小范围;有了大概范围,精确的构造图也绘制出来,可以供进一步钻探,确定油田具体位置。
延长线的土层以砂质粘土为主,质地柔软,岩层多为成岩性差的粗颗粒砂砾岩,大大降低了钻探的难度,甚至不需要蒸汽动力钻机,只用洛阳铲都能轻松钻二十米。
赵耀改进传统的“冲击式顿钻”技术,在钻头下加装由碳化钨合金制成的圆锉和直刃,通过蒸汽动力作用,锉不断地被高高吊起,然后依靠自身重力剧烈地撞击地下的泥土和岩石,每撞击一次就换个角度,从多个点位击碎井底的岩石。
古时候,四川自贡的采盐工人,通过这种方式钻出了占地三亩,深一千米的巨型盐井,这项技术大力推动了人类凿井的展历程,用来采盐简直是高射炮打苍蝇——大材小用。
短短几天时间,钻出了十几个百米深孔,其中有近半数的孔洞直接喷油,毫无疑问,这些孔洞的位置就是油田的所在地。
🎁黑料不打烊看片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