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黑料不打烊看片
实际上,若没有取经,唐僧啥都不是,最好也就混个得道高僧的名号。
但无论取经与否,猴子永远都会是天上地下,人人闻而敬畏的齐天大圣美猴王。
乌巢禅师曾传唐僧一部《多心经》,二百七十字,遇魔障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
经文就不写了,其中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即“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话说唐僧得此心经,如获至宝,每日都要念上几遍。
在智斗金角银角大王一劫中,师徒四人来到平顶山莲花洞,唐僧看着前路穷山恶水,忧心道
“徒弟们仔细,前遇山高,恐有虎狼阻挡。”
猴子道“师父,出家人莫说在家话,你记得那乌巢和尚的《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之言?但只是‘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你莫生忧虑,但有老孙在,就算天塌下来,可保无事,怕什么虎狼。”
心若无惧,但无所惧,无论前方是苦是甜,皆坦然处之,心若清明自然,邪魔自无法侵扰。
唐僧念经,千遍万遍,只把经当成消灾避难的工具,从未想过灾难亦是修身所需,避灾避难渡的是心解,并非肉身所残。
猴子听经,修的是心,自知灾难不可免,但心无所惧,便可自在行。
和尚念经,念到了天边,猴子听经,听进了心里。
拿到现在来说也是一样的,不在你看多少书,关键还是看进去多少。
这也涉及到一个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问题,一个人的知识面很广,会给人一种很博学的形象,但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用处,真正能够赚大钱的,往往是在某一个领域深耕的,也就是知识的深度。
扯远了,再来说猴子和唐僧。
三打白骨精时,唐僧不识妖精幻术,与猴子闹掰,最后分道扬镳,各奔东西。
后唐僧遇难,八戒请回猴子,两人冰释前嫌,继续取经。
然而……
银角大王变成受伤老人,唐僧不识,执意要救,遇难。
红孩儿变成受伤小娃,唐僧不识,执意要救,遇难。
白毛鼠变成无辜少女,唐僧不识,执意要救,遇难……(嗯,美色当前,应该是遇喜……)
有没有现,从始至终唐僧从来就没长过教训,碰到妖精变成人就信以为真,三番五次上当吃亏。
但自从白骨精一劫后,猴子和唐僧却没有因为相同的事情闹过激烈的矛盾。
唐僧没变,你说变的是谁?
猴子摸清了唐僧的为人,知道他的脾气秉性,所以碰到同样的事情,唐僧选择继续犯错,但猴子不会再像处理白骨精时那般与其对着干。
你可以说是猴子妥协,迁就唐僧,执拗不过唐僧,所以选择避其锋芒
但你细想,与人相处,是锋芒毕露固执己见的人厉害,还是隐藏锋芒进退有度的人格局大?
况且,你觉得猴子会妥协吗?
对于有些人,你跟他多解释一个字都是废话,而猴子懒得废话
你也可以说唐僧保持初心,心存善念方成正果。
但他的初心是猴子帮他兜的底。
若没有猴子,唐僧侥幸从白骨精处脱险,经此一遭,若再碰到金角银角大王,红孩儿等等,你觉得他的初心能保持多久?
再者,初心这种事儿,但凡被辜负一次,便再也不会存在了
做善事最重要的不是一颗救苦救难的心,是解决问题的底气与实力,猴子就是唐僧的底气和实力。
唐僧病重,叫来猴子,道“悟空,我要修一封书,并关文封在一起,你替我送上长安驾下,见太宗皇帝一面。”
猴子道“这个容易,老孙别事无能,若说送书,人间第一”
🎁黑料不打烊看片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