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划界(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黑料不打烊看片
第7o章划界
北华的两路讨伐军在各北方族向导的指引下,势如破竹般杀向北方,初期进展得非常顺利,打了俄罗斯人一个猝不及防。
等俄罗斯人反应过来时,损失已经很惨重了,几乎一半的探险队和武装商队被打掉了,特别是深处远东勒拿河流域的那部分俄罗斯强盗,在亚库特人全民动员无孔不入的监视下,几乎无处可藏,不管躲藏到哪里,都会被现他们的亚库特人报告给北华军队。加上他们远在遥远的远东地区,后路已经被北华的西路军切断,无路可逃。
到1626年初冬时期,西伯利亚东部和远东地区的俄罗斯人基本已被肃清。剩下零星漏网的,要想在寒冷的极北冬天存活下去几乎难如登天!更别说还有那些对他们仇恨刻骨的当地人,还在不停地搜索他们,生怕漏网了一个。
半年不到的时间里,东路军共寻歼俄罗斯武装商队和远征探险队两千多人。
由于北华方面全部是火铳,且弹药充足,还有当地人支持。而这些俄罗斯匪徒几乎都以冷兵器为主,寥寥的火铳也因弹药不足而成了烧火棍。所以北华士兵损失很小,直接作战死亡的几乎没有,牺牲的多是意外死亡,如病死或者落水后冻死等。
要知道,在极北地区即使盛夏时节的气温和水温也非常低,稍不留神就会因落水冻死,或者因落水感冒后病死,而乘船机动又是讨伐队的主要方式,所以落水事故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肃清盘踞在东方的俄罗斯人后,东路军在达尔根的率领下,按既定方案,沿维伊柳河溯流向西寻求和西路军汇合,协同扫荡残余的西部俄罗斯匪徒。
但是西路军的进展可就没那么顺利了,由于西伯利亚西部的俄罗斯人靠近其后方基地,人员和弹药补充相对方便,所以使用的基本都是热兵器。
并且,俄罗斯人在西伯利亚西部地区经营时间已经几十年了,修建了大量的堡垒和要塞,虽然这些堡垒要塞的规模都不大,也很简陋,可设计得相当精巧,都是按照欧洲棱堡的样式建造,几乎没有防御死角,非常易守难攻,强攻会导致大量伤亡。
而当时的火炮都是实心弹丸,还没有开花炮,所以北华士兵携带的小型火炮对要塞的威胁并不大,主要是打出去的弹丸太轻,砸不垮那些看似简陋的棱堡墙体。
为了减少无谓的人员伤亡,只能选择长期围困。好在北华的补给比较方便,都是通过船运过来。即便到了冬季补给也不用愁,冬季结冰后的河道行走雪橇的运输效率同样非常高。北华方面原本担心的冬季作战时的后勤保障问题,现在看来不算大问题。
真正最大的问题还是冬季严寒,但严寒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对敌我都一样,严寒环境作战拼的更多的是后勤补给。
对俄国要塞的围困一直拖到到了冬依然进展不大,除攻陷了几个规模特别小的要塞外,对那些较大的要塞一直苦无办法,这就给了俄罗斯人安排援军增援的机会和时间。
到年底时,来自西伯利亚总督之城“托波尔斯克”的俄罗斯援军终于到了!
但是由于俄罗斯经营西伯利亚的时间毕竟也才几十年,加上托波尔斯克的位置过于偏北方,已经接近北纬6o度,气候非常恶劣。虽然是西伯利亚总督区府,但此时总人口也不过两万多人。
西伯利亚总督接到求援后,一面抓紧时间集结仅有的军队,一面向沙皇紧急汇报情况。
经过一番东拼七凑后,可怜的西伯利亚总督一共才召集了两千正规军,加上半正规的哥萨克和当地民兵后,总共也不过四千人。并且还要留下一部分兵力防御,最多只能出动三千人。
听回来报信的人说,敌人都是装备燧火铳的先进民族的正规军,绝不是那些西伯利亚荒原上半开化的毛皮武士们可比的。总督又觉得三千人去增援不大靠谱,就把西伯利亚总督区另一个大城——秋明的军队也调拨了两千人,这样共凑了五千人,正规军和非正规军各占一半。
但是火铳只能装备其中的一半人,且几乎全都是火绳铳,先进的燧铳没有几只。其余的民团等非正规军,则只能用传统的弓箭和刀矛等冷兵器武装起来。
要知道此时只有先进的西欧国家才普及了燧铳,而地处偏僻东欧的俄罗斯整体上还比较落后,并不是个先进国家。他们一直到十六世纪初(15o2年金帐汗国亡于克里米亚汗国)才真正从成吉思汗后裔——鞑靼人的金帐汗国的枷锁中解脱。十六世纪中期才彻底摆脱鞑靼桎梏,距今还不足百年。
正是因为实力不足,俄罗斯人在东方的扩张过程中,早期会刻意避开西伯利亚南部和中亚地区的先进民族,经由寒冷的亚北极地区向东开拓。
而亚北极的西伯利亚北部地区由于气候太过恶劣,人口极其稀少,难以展出高度文明,当地土着大多都是还没有掌握金属冶炼的半开化民族,向东开拓的俄罗斯人对付这些落后民族,冷兵器加上先进的组织就足够了。
如今得知遇到的对手是一支文明民族的先进军地,西伯利亚总督顿时觉得仅靠手头掌握的这点兵力,心里边完全没底。但不去增援的话,东部的百年开拓成果又会毁于一旦。
由于增援距离过于遥远,加上俄国援兵人数太少,他们不敢就近从靠近北华盘古地区的叶尼塞河上中游渡河,而是沿叶尼塞河西岸向北方的下游地区行进,一直过了叶尼塞河和安加拉河交汇处后才敢渡河。这样一来,就绕了不少路,耽搁了不短的时间。
等到由西伯利亚总督亲自带队的俄国援军,在通古斯卡河和叶尼塞河交汇处的下游度过叶尼塞河时,时间已经到了第二年的春天,也就是公元1627年了。
好在总督大人得到了好消息,他们来的还不算太晚,大部分俄国要塞此时还没有失守。虽然严寒和封锁导致了近一半的老弱冻饿而死,但要塞和据点大多都守住了。
还有一个更好的消息是,派回乌拉尔山以西欧洲老家搬救兵的消息也来了,沙皇陛下下令“彼尔姆”等城的驻军抽调一万人前往东方,要狠狠地教训一下“不自量力”的契丹人(明人)。
北华也有自己的情报系统,如今俄国方面搞出这么大动静,增派援军的事情当然也瞒不过北华。老将余化龙一边组织加强对北方的增援和后勤补给,下令围困各要塞的将士们加强戒备;一边命令盘古地区各千户所的卫所兵归队集结。
北华的兵制是卫所制,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只有两个卫为常设常备军。虽然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又扩充了几个常备卫所,但主要兵力还是藏兵于民。
现在盘古地区有三十多万人口,适龄的卫所青壮有好几万人,其中主要是蒙古人,兵力倒不缺,应对俄国从欧洲抽调的一万增援,在兵力上完全足够。
北华的卫所青壮每年都要组织定期军事训练,上阵即可为兵。目前主要问题是火器不足,和俄国人一样,大部分卫所兵只能以冷兵器为主。
此时还处在完全的手工业时代,生产效率很低,而火器的制作又非常耗费工时。所以,这几年来,北华送往盘古地区的燧火铳一共也只有一万多只,加上初来盘古时带来的五千多只火铳,理论上总共有燧火铳一万五多杆。
但是减去这几年的损耗损坏,目前真正能用的也就一万余只,去年讨伐队出征时带走了一大半,所以这会儿盘古地区的卫所兵虽然兵力足够,但火器严重不足,大多数士兵只能使用冷兵器。
好在蒙古人是用惯了弓箭等冷兵器的,火器主要装备的是汉人士兵。
随着华俄双方都在征召军队备战,这场战争的规模眼看着就要升级。
但是战争打的是实力,俄国方面初期只有五千援军,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以这么点儿兵力填进广阔无垠的西伯利荒原,跟在太平洋里撒一把沙子也差不了多少!
并且俄国人的要塞和堡垒、据点等并不是集中分布的,而是分散在广达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北亚荒原上。五千人援军在如此辽阔的地区实施增援,困难可想而知?
就在他们刚刚渡过叶尼塞河不久,还没等抵达第一个需要增援的要塞时,就被以逸待劳的北华军队给堵了个正着。
原本北华的两支讨伐队汇合后就有七千多人,虽然其中的一半兵力分散在各处围困俄国要塞,但仍然有一半讨伐队士兵参与了围歼俄国援兵的行动。但加上刚刚抵达的一万多盘古援军后,合计已经有一万好几,对阵俄国的五千增援占有将近三倍的兵力优势。
🎁黑料不打烊看片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