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节(第3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黑料不打烊看片
苔米主动邀请对方担任自己新片的红毯嘉宾,就是一种示好行为,也是让两位演员增加信心,尤其是凯瑟琳·德纳福。
到德纳福这个级别的演员,接片会非常谨慎,片酬甚至也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口碑。
苔米希望凯瑟琳·德纳福和艾玛纽尔·贝克特更直观的感受到自己电影的口碑和质量。
塔玛拉·霍恩成名之路迅猛,票房一路高歌,电影话题不断,《精神病人》更是在两年前横扫法国各大演员奖项,这部电影帮助影坛地位十分尴尬的文森特·卡塞尔光速上位,一跃成为时下法国片酬最高的男星。
直到现在,提起霍恩,文森特·卡塞尔依然感激不尽,各种肉麻兮兮的赞美讴歌,对霍恩的推崇可见一斑。
因为平时都在拍戏,到电影院看电影的机会并不多,两位演员很少安安静静坐在影院,和普通观众一起,将一部电影从头看到尾。
她们更多的是在家里放碟片,无论是凯瑟琳·德纳福还是艾玛纽尔·贝克特。
这是法国影后德纳福第一次在电影院里观看霍恩执导的电影。
虽然早从经纪人和相熟的记者口中得知,《拥抱》并非是一部基调黑暗的电影,但如此明朗,还是出乎德纳福的预料。
她诧异导演如此轻易地放弃了她原本擅长的风格,更诧异艾曼纽·贝阿特在电影中的表现。
虽然并非同时代的演员,但同为法国女星,身为前辈的凯瑟琳·德纳福和后辈艾曼纽·贝阿特总会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中遇到,德纳福家中也有贝阿特出演影片的碟片。
在《拥抱》中贝阿特的表现非常出人意料。
她饰演了一个倒楣的,在生活的愚弄下,粗俗市侩有点小姿色的中年女性。
电影中,贝阿特的扮相十分的不上档次,和她往日塑造的或优雅或性感的形象大为不同。
凯瑟琳·德纳福作为法国影坛地位超然的存在。
随着年龄的增长,适合她的角色越来越少,而来找她的剧本,形象也越来越僵化,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模式,这让她非常厌烦。
作为一个热爱表演,并享受表演的演员,德纳福并不认为自己已经老了,年龄并不是问题,她至少还可以再战银幕四十年。
只可惜,让她心动的剧本和角色越来越少,这未免让人感到沮丧。
想起因为“m先生”一角而广受好评的卡塞尔,看到银幕形象大变的艾曼纽·贝阿特,凯瑟琳·德纳福突然觉得合同上做一些让步似乎也不是太难的事情。
————
和绝大多数记者预想中的一样,《拥抱》首映电影票不仅销售火爆,观众反响也是一致好评。
记者随后随机采访了几位观影观众,一位来自西班牙马德里的观众表示:“看了让人特别感动,是一部非常好的励志电影,男主角演的特别好,我快被他感动哭了。”
另一位自称来自法国巴黎的年轻女孩对电影也是赞不绝口,“非常好看,尤其是电影的最后,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流泪了。”
影评人或许会从各个方面去分析电影,比如演员演技,电影的艺术性,但是绝大多数普通观众不会,他们只在乎电影好不好看,能不能打动他们或者是让他们产生愉悦感、共鸣感。
从这点来说,仅代入感一条,《拥抱》就满足了观众的观影要求,电影在观众那里评价高也不足为奇了。
第二日,许多影评人连夜加班加点赶出《拥抱》影评稿件,和媒体“因被主人公乔治感动”打出高分不同,在挑剔的专业影评人眼中,《拥抱》并非那么完美无瑕。
法国《电影手册-戛纳电影节特刊》,影评人格莱斯顿给电影打出了四星半的好成绩,他在影评中是这样说的:
“客观来说,我应该给电影三星半的成绩,多出来的一颗星,分别是嘉奖音乐家埃尼奥·莫里康内和男主角克罗夫·杜弗洛,他们帮助电影完成了质的飞跃。”
“……导演最大限度发挥了对演员特质的运用,整部电影参演人员演技都在水平线以上,年轻的摄影师布尔维尔镜头美感十足,画面凝练沉稳,他与导演塔玛拉·霍恩的合作也显得愈发炉火纯青,和以往塔玛拉·霍恩作品基调偏冷偏暗不同,影片是积极感性的,像火一样,充满了导演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导演本人心态和思想上的转变,三年的时间,塔玛拉·霍恩成功实现文艺到商业的转型,如今再转回艺术领域,心态日渐豁达,视野也更加宽阔。”
“影片演员配置十分合理,既有利奥德这样的老牌演技派,又有刚在影坛展露头角的新人,主人公乔治的扮演者克罗夫·杜弗洛不仅出色的完成了导演的要求,更进一步加深了观众对电影主题‘拥抱’的理解,这种非‘说教式’的阐述,非常有代入感和感染力……”
“当然,影片不足之处仍然存在,影片过多的支线情节,导致主人公乔治主线部分展开不够充分,配角过于出彩未免有喧宾夺主的嫌疑,乔治部分的压缩,让人感觉电影的结束只是告一段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完结,电影的完整性受到了挑战,霍恩对长镜头和残缺美学的钟爱也导致影片部分情节‘发闷’,这也是许多文艺片导演难以摆脱的魔咒,但从总体上来说,《拥抱》瑕不掩瑜,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导演在保留了个人特色的基础上实现了自我突破,称得上近段时间,比较优秀的作品。”
read_xia();
🎁黑料不打烊看片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