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页(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黑料不打烊看片
“你是我特简[1]的,并没有人保举。”皇上说。
“感谢皇上天恩。”我赶忙叩头谢恩。
“你的操守学问,我早有耳闻。至于治理百姓的能力怎样,必须见诸政事才能看出来。只是外官与京官不同,你虽然不至于为非作歹,但如果只能约束自己,而不能严查官吏,那还是不能胜任的。
“州县官员的出身与操守都很复杂,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你要明察暗访,报告总督和巡抚;如果督抚欺骗遮掩,责任就不在你了。我怎么能够将好好的地方,听任这些贪官污吏糟蹋呢?你的前任多尔济善就做事荒唐,你知道吗?”
“微臣不知。”
“过几天,你看邸报就知道了。”
皇上又说:“那些捐班[2]出身的官员,我总是不放心。那些人将本求利,一旦上任,其心可知,其行可知。科举出身的虽然也有利欲熏心之徒,但毕竟还顾及一些礼义廉耻,稍作警告,就会有所收敛。遇到一个爱民的地方官,就是地方的福分;任用非人,地方就会遭殃。你是读书明理的人,这个就不用我多说了。”
“谨遵圣训,臣一定不辜负圣上的信任与栽培。”我再次叩。
“切记不要自暴自弃。”皇上继续说道。
“绝不辜负圣恩。”我再次叩头后退了出来。
正在这个节骨眼上,黄夫人感冒了,服用了同乡一位李姓郎中的一剂什么散药,不但不见好,反倒日渐加重,甚至到了病危的地步。除感冒外,夫人的足疾也犯了,疼得受不了,服用了吴香舲大夫开的温补药,才稍微好了一些。我的薪俸少,家庭负担又重,又没有得力的人照看,非常为难。考虑再三,只好让家人留在京城,我自己带着几个仆人往山西上任去了。
[1]“特简”:清代对官员任免方式的一种,意即皇帝对官吏的亲自破格选用。
[2]“捐班”,又称“捐纳”,通俗言之,即花钱买官位。
满营兵闹饷
九月抵达朔平府,接印上任。朔平设府的历史并不长,是雍正三年(1725)才设置的,属雁平道管辖,下辖右玉县、宁远厅、左云县、平鲁县和朔州,治所在右玉县。这里本来是个荒凉的地方,又连年遭遇旱灾与风灾,凄凉枯槁,十室九空。朔州的绅士耆老联名申诉受灾的情形,我亲自到州城实地考察后,向上级请示免除或者缓征赋税,并拯救流民;共计一百四十一个村庄,被免除钱粮十分之三,延长救济一个月。
上任后遇到的第一件烦心事是满营兵[1]闹饷。
府里的粮捕同知(知府副手之一,主管督粮和捕盗等事务)祥山,蠢得像头猪,被前任祥璋愚弄了还蒙在鼓里。祥璋离任时将库存的七千余两军饷提用了,然后拿来一些破衣烂被抵账,并请示雁平道章荆帆,将这钱由后任按年流摊弥补。祥璋自以为得计,但到了腊月饷的日子,库中分文无存。满营兵到同知衙门请求饷,祥山无法应付,旗兵们便在衙前鼓噪喧哗,眼看就要闹出大事来。
我一看觉势头不对,这款子数目实在太大,不是可以随便糊弄过去的。要命的是我又是祥山的上级,而且近在同城,一旦被这件事牵连进去,受处分事小,丢了性命就太不值了。于是,我就用府库里的牙税(牙行征税)和当税(当铺征税)银两先行垫了军饷,然后将实际情况报告了布政使庆林和雁平道章荆帆。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清朝地方的主要官员。在清代,每个省的最高行政部门有两个,一个叫“承宣布政使司”,又称“藩司”,主管民政钱粮,长官称“布政使”;一个叫“提刑按察使司”,又称“臬司”,主管司法,长官称“按察使”。省下设府(相当于后来的地级市),长官称知府。府下设县,长官称知县。
那么“道”是什么机构呢?“道”最初是省的派出机构,全称是某某分守道或分巡道,类似于监察区,后来也差不多演化成了省之下、府之上的一级政区。此外,在省城还有一些管理专门事务的道,如盐道和督粮道等,大致相当于你们现在的厅长。
有的读者会问,清朝的最高地方长官不是总督和巡抚吗?其实总督和巡抚都不是地方官员。他们都是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察官员。各省总督是当然的都察院右都御史,有时兼兵部尚书,而巡抚则是当然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有时兼兵部侍郎。时间一久,这些总督和巡抚也就成了位于“两司”之上的最高地方官员。
代理布政使的庆林和祥璋是转折亲,一心想代为弥缝;又担心我坚持追查不放,于是就委托太原知府王有壬专函约我到省城。
庆林告诉我:“这件案子,如果要据实办理,肯定有人要掉脑袋——恐怕您也不忍心吧。如果您只是为了兵饷,那七千两我可以设法筹措。况且这也是巡抚申启贤大人的意思。”
我说:“只要军饷有着落,兵勇不闹事,我又何必做这个恶人呢?”
庆林听了非常高兴。第二天,我们一起拜见申启贤巡抚,说起这件事,庆林佯装不知情,我也就不揭穿。
庆林让章荆帆帮垫两千两,理由是章荆帆不该批准此事,还说巡抚大人得知后大雷霆,如果不迅堵上这个窟窿,一定会受到严参——至少是革职处分。章荆帆为人小气而又贪钱,可是很胆小,被庆林这么一吓唬,虽然心里老大不愿意,可又不敢不乖乖地掏腰包。
🎁黑料不打烊看片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