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0章 新科举补习班(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黑料不打烊看片
第68o章新科举补习班
林起宗是最早抵达北海镇的十几名应试者之一。这次参加北海镇科举的,绝大多数都是考了多年秀才无望,家里生活窘迫的穷书生。
不过在鲸鱼镇的这两个月里,林童生的体型就跟吹了气球似的,猛涨十几斤,原本瘪瘦的脸也变得圆润了不少。一天三顿白面外加油水足够的鲜鱼肥猪,可把他给吃爽了。别说是补脑了,全身上下哪哪都补足实了。
对于这些积极向新政权靠拢的应试者,北海镇的考试委员会给予了很多照顾。除了最初说的十块银元津贴,他们在北海镇的吃住全免,而且每人还了两套新衣裳和鞋袜,又了三十元的生活补助。
此外考试委员会还组织应试者们去了兴凯湖的示范农场,参观了伯力镇的钢铁厂和火车站,游览了商品交易市场。
在游览开始前,于德利对所有应试者提了个要求,让他们根据参观中所见所闻,就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写一篇“申论”,不拘题材。他打算对这些人的先摸个底,以便有针对性的安排后面的培训课。
“申论”对另一时空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自然不陌生,它的作用是考察一个人处理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论述问题是否清楚。其出处并不是什么“子曰”,而是出自乾隆的话——“君子进而小人退,相需殷而相得彰,蔡传引而未,故申而论之。”
十天的游览,让所有人感到最震撼莫名的就是还在建设中的钢铁厂和投入运行的火车。当然了,不管是拖拉机还是奔驰在黑龙江上的汽艇,又或者是兴凯湖岸边的百万亩麦田也让人惊掉下巴。
伯力钢铁厂的建设周期是四年,计划在1795年正式投产,不过那座32oo立方容积的炼铁高炉已经立起来了,而且也开始了试生产。
随着出铁口被缓缓打开,火红的铁水喷涌而出,划出一股炫目的流光,这让来参观的每一个的人都感到极度震撼。当得知这座钢铁厂在全部建成后的年产量高达六十亿斤,林起宗和其他童生们顿时眼珠掉落一地。
别说他们了,袁枚和赵翼来参观时的样子也好不到哪去;单是七十多米高的高炉就让他们感到头晕目眩。
话说自从高炉被立起来后,那些在黑龙江中游泛舟的赫哲和鄂伦春渔民都会在渔汛开始前对炼铁高炉遥拜一番,祈求有个好收成。
林起宗其实从船到鲸鱼港的那一刻起,就觉得北海镇混不似人间,他觉得自己读过的那些书无法解释眼前的一切。北海镇的很多事务都和胶东不同,然而当他听到各种南腔北调的口音时,又明白这里的确是真真切切的人间。
游览结束后,所有应试者便开始绞尽脑汁“写作业”。跟其他人写火车、写汽船、写拖拉机、以及写麦田不同,林起宗经过反复考虑,决定另辟蹊径,以伯力镇的大市场为题。
之所以会选择这个方向,主要是这货就是个贪吃的,而伯力镇大市场里卖的各种山珍野味又好吃又便宜。再有就是他岳丈在牟平城里开了间杂货铺,专营南北货。
伯力的大市场源于满清时代的“贡貂赏乌林大会”,原本一年一度的节日,从三年前开始演变成了常态化的市场。除了冬季和初春的六个月,剩余的半年时间这里都是热闹非常。
每年过了春季渔汛,收获满满的赫哲人、费雅喀人和锡伯人就带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要么驾着自家的快马子船,要么坐上北海镇的客货两用平底船就来交易了。
他们到了之后,先要凭着身份卡去市场管理部登记,再领取一张单据,然后就可以进去摆摊卖货。
曾经有个办事员想在登记环节上捞一笔,趁机吃拿卡要。为了不被现,那人还专门找了个三脚踹不出个屁的老实人讹诈,对方也忍气吞声的给了一张貂皮。
然而那个办事员不知道的是,市场管理部的屋里屋外早都安了监控;他前脚收了东西,后脚治安警署的人就找过来了。之前收的退回去不说,还被罚了两个月的薪水,而且架设在集市内外的大喇叭用普通话和满语两种语言通报了此事全过程。
边民们自此都说,赵王在大市场里放了三只眼的马王爷,专察善恶。谁敢干坏事,治安警就把他捉了去。赵新得知后只是一笑,他对此也不想解释,保持点神秘感正好,让那些试图火中取栗的更忌惮。
林起宗注意到,在大市场里进行交易的边民都很讲信用,待人接物也很和蔼,一扫他印象中的“蛮夷”印象。市场内山珍奇货琳琅满目不说,各家摊主卖完东西后都会主动去税务所交税,一分不差,甚至有人还多交。这让他很不理解。
不过当他和一个通晓官话的赫哲人摊主询问后才得知,这点税钱跟以前参加“赏乌林”要进贡的东西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
满清时代说是一户贡一张貂皮,可一村一姓除了貂皮还要进贡包括海东青在内的各种山珍奇货,都要分摊到每家边民头上。再者,以前朝廷赏的那些东西里除了粮食布匹和针头线脑,铁器极少。谁家要是有口小铁锅,那绝对让周围人羡慕死。
林起宗当时问那赫哲人:“那现在呢?”
摊主笑着道:“现在随便买,一个大子银元一个。别说我家了,八斤重的大铁锅我们村家家都有。”
林起宗听了很是震惊。像他这样常年埋头功名的人,本来应该对物价没什么概念;可因为他岳丈从事的生意,这货又经常上门打秋风,一来二去,对铁器的销售价格也知道一些。
乾隆时代的民间冶铸业主要集中在于长江以南,尤其是闽粤和江西。以江西兴国为例,货源地的批价是每斤熟铁一分白银,运到北方至少是3~4分一斤,八斤重的铁锅单就成本而论是3钱银子。铁匠铺和杂货铺再赚点,到了老百姓手中就要五六钱银子,换算成制钱的话就是55o~7oo文左右,实在不便宜。
十几名应试者们的“作文”在三天后就被送到了于德利的案头,林起宗的文章很快就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货在家时因为以替人代写书信谋生,先字就写的很不错,一水的蝇头小楷,看上去赏心悦目。再者,他通过市场管理部人员勒索被查之事,说明了什么叫“其身正,不令不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然后点明主题,对赵新歌功颂德了一番。
于德利觉得林起宗写的还不错,毕竟大多数人都写的是钢铁厂,只有他写的是大市场。然而在汪中看来,包括所有应试者的文章都是狗屁不通,就算拍马屁也拍不到点上。
多新鲜啊!汪中的文章在整个清代能排进前十,文风尤肖魏晋,属于要仰望的那种。
当抵达北海镇的应试考生都到的差不多时,考试委员会早就准备多时的培训班开课了。
培训班的课程为期十天,地点就设在了北海镇行政学院。每天从早八点到晚八点,讲授的内容除了有汪中、段玉裁、焦循三人的四书文和申论课程,行政学校也派了几个老师,专门就北海镇的各个部门所对应的学科,以及行政、工商、司法、军事、工矿、科技、财税、贸易分别做了讲解。
林起宗懵懵懂懂领了厚厚的一大本补习教材,听完第一堂介绍课之后才明白,原来北海镇不光是以八股文论英雄,就算通过了科举,还要去行政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通晓一门或几门专业知识。然后从最底层的吏员做起,至少干上三年才能成为官。而要成为一县之地的父母官,没有五年以上的底层为吏经验和多次培训,想都别想。
培训班的课程非常紧密,从早到晚一堂又一堂的课,让林起宗每天吃饭的时候都是两眼直。幸好培训班早中晚三餐的伙食还是不错,让他免去了“补脑”之忧。
其实清代的科举考试一样有考前培训和补习机构,而且远盛其他朝代,包括官办和民办在内,各种层次不一的书院遍及全国乡村和城市,总数达到了四千三多所。这其中就有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从唐玄宗时代就开设的丽正书院,还有闻名于世的四大书院,除此之外还包括了给闽粤士子们开办的正音书院。
这些书院一般是一个月上四天课,两天官课两天师课,其他时间都是耍,呸,是自习。
🎁黑料不打烊看片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