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0章 新科举补习班(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黑料不打烊看片
另外知名的书院在科举上都给优待政策,学政会单给几个录取名额,否则也没人再去上了。每科最少录取四名,而且考棚单设。
除了上课补习,官办和民办书院还会根据学生的成绩“膏火银”。
膏火,原指灯油。自宋、元书院兴起,就成了学生补助的代名词。读书这回事,自然是要夜以继日的,当然也就没时间搞副业谋生。古人进学路漫漫其修远,若是没有这笔养士费的支撑,不知会让多少学子止步,更不用说家境贫寒的。
不过膏火银也不是那么好得的。好的书院除了入学难,等进入书院还有优胜劣汰,每个月都要做排名。
以江西的白鹿洞书院为例,除了诗课、经古课、策论课、举业课等八课外,又加设“内正课”和“外正课”;排名在前二十的“内正课”童生每月可得膏火银一两二钱,二十名外到四十名的是“外正课”,每月给膏火银六钱。
林起宗以前也去过宁海州的书院听课补习,成绩最好的时候曾拿过四钱的补助。然而童子试这种东西既要考才学,又要凭运气,时运不济任你写出花来也没用。更何况登州府的生员录取比例本来就低,八股文比他写的好的人大有人在,所以后来他索性也不去了。
回到北海镇的考前补习班这件事,第一次参加新科举的秀才和童生们无疑是幸运的,无论是汪中、段玉裁还是焦循那都是驰名江南乃至天下的经学大家,甚至刘台拱和洪亮吉也被于德利请回来上了两堂课。
所以在林起宗看来,能得到这些人的亲身辅导,就是考不上以后当个经历讲给别人听也是脸上有光。不过很可惜的是,直到培训班结束,汪中给林童生所做文章的批语还是“狗屁不通”。
话说赵新回到北海镇的第三天,一大早便来到了新建的考试院。到了地方下马车一看,只见诺大的空场上围着一圈两米高的灰瓦白墙,靠北的一侧并排立着两栋孤零零的三层楼房,虽然外观被刷的雪白,可样式就跟赵新小时候见过的筒子楼教学楼一模一样。
在楼房的东侧,又建了一圈两米多高的红墙,目测占地有三四亩的样子。从外面望去,只能看见院子里屋脊上的灰瓦,也不知道里面是干嘛用的。除此之外,院墙下每隔五米还栽着一颗白皮松,总算还有点绿色。
“老陈,你怎么把考试院搞成了这副吊样?”
赵新扁了扁嘴,不自觉的回头望了望南边。在白墙外的隔壁,就是规划中的北海镇高等理工院,因为要精心施工,打造成整个东亚最优美最先进的大学,如今那里才刚挖好地基。
跟考试院的筒子楼不同,高等理工院的所有建筑是专门找人画的图纸,采用了攒角歇山顶的中式设计,贸易部为此还花费巨资,甚至通过和珅管家刘全的关系,从关内采购了大量生漆、桐油、汉白玉和绿色琉璃瓦。
或许是察觉到了赵新的不满意,头天从富尔丹城赶回来的陈青松趁汪中等人不注意,低声对赵新道:“六个月能盖成这样,你就知足吧。时间仓促,我特意调了三个建筑队过来,加班加点才弄完。再说了,这楼里广播、暖气、风扇、电灯全都有,古人见过吗?别看外观不显眼,咱这叫内秀。明天标语什么的就做好了,到时候一挂,再插点彩旗,齐活!”
赵新无奈的道:“监控都装了吗?”
“当然!全方位无死角。”
赵新点点头,抬手指着那座单独的院子问道:“那院子干嘛用的?”
“主考房和考房啊!监控室也在里面。”
“我擦!过去看看。”
赵新说罢,抬脚便朝那边走去。
清廷从雍正时代规定,生员贡监在八年内不能掌握官话的,暂停乡试资格;举人不能掌握官话的,暂停其会试资格;童生不能掌握官话的,三关考试都不许参加。之后到了乾隆初年的时候,又在八年基础上延长了三年,三年还不行,那您就别考了。然而到了乾隆晚期,随着朝政日趋腐败已经形同虚设,正音书院纷纷被裁撤;毕竟官话说的再好,八股文不灵也是白搭。到了嘉庆道光时期,仅在福建邵武还有一所。
于德利觉得林起宗写的还不错,毕竟大多数人都写的是钢铁厂,只有他写的是大市场。然而在汪中看来,包括所有应试者的文章都是狗屁不通,就算拍马屁也拍不到点上。
多新鲜啊!汪中的文章在整个清代能排进前十,文风尤肖魏晋,属于要仰望的那种。
当抵达北海镇的应试考生都到的差不多时,考试委员会早就准备多时的培训班开课了。
培训班的课程为期十天,地点就设在了北海镇行政学院。每天从早八点到晚八点,讲授的内容除了有汪中、段玉裁、焦循三人的四书文和申论课程,行政学校也派了几个老师,专门就北海镇的各个部门所对应的学科,以及行政、工商、司法、军事、工矿、科技、财税、贸易分别做了讲解。
林起宗懵懵懂懂领了厚厚的一大本补习教材,听完第一堂介绍课之后才明白,原来北海镇不光是以八股文论英雄,就算通过了科举,还要去行政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通晓一门或几门专业知识。然后从最底层的吏员做起,至少干上三年才能成为官。而要成为一县之地的父母官,没有五年以上的底层为吏经验和多次培训,想都别想。
培训班的课程非常紧密,从早到晚一堂又一堂的课,让林起宗每天吃饭的时候都是两眼直。幸好培训班早中晚三餐的伙食还是不错,让他免去了“补脑”之忧。
其实清代的科举考试一样有考前培训和补习机构,而且远盛其他朝代,包括官办和民办在内,各种层次不一的书院遍及全国乡村和城市,总数达到了四千三多所。这其中就有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从唐玄宗时代就开设的丽正书院,还有闻名于世的四大书院,除此之外还包括了给闽粤士子们开办的正音书院。
这些书院一般是一个月上四天课,两天官课两天师课,其他时间都是耍,呸,是自习。
另外知名的书院在科举上都给优待政策,学政会单给几个录取名额,否则也没人再去上了。每科最少录取四名,而且考棚单设。
除了上课补习,官办和民办书院还会根据学生的成绩“膏火银”。
膏火,原指灯油。自宋、元书院兴起,就成了学生补助的代名词。读书这回事,自然是要夜以继日的,当然也就没时间搞副业谋生。古人进学路漫漫其修远,若是没有这笔养士费的支撑,不知会让多少学子止步,更不用说家境贫寒的。
不过膏火银也不是那么好得的。好的书院除了入学难,等进入书院还有优胜劣汰,每个月都要做排名。
以江西的白鹿洞书院为例,除了诗课、经古课、策论课、举业课等八课外,又加设“内正课”和“外正课”;排名在前二十的“内正课”童生每月可得膏火银一两二钱,二十名外到四十名的是“外正课”,每月给膏火银六钱。
林起宗以前也去过宁海州的书院听课补习,成绩最好的时候曾拿过四钱的补助。然而童子试这种东西既要考才学,又要凭运气,时运不济任你写出花来也没用。更何况登州府的生员录取比例本来就低,八股文比他写的好的人大有人在,所以后来他索性也不去了。
回到北海镇的考前补习班这件事,第一次参加新科举的秀才和童生们无疑是幸运的,无论是汪中、段玉裁还是焦循那都是驰名江南乃至天下的经学大家,甚至刘台拱和洪亮吉也被于德利请回来上了两堂课。
所以在林起宗看来,能得到这些人的亲身辅导,就是考不上以后当个经历讲给别人听也是脸上有光。不过很可惜的是,直到培训班结束,汪中给林童生所做文章的批语还是“狗屁不通”。
话说赵新回到北海镇的第三天,一大早便来到了新建的考试院。到了地方下马车一看,只见诺大的空场上围着一圈两米高的灰瓦白墙,靠北的一侧并排立着两栋孤零零的三层楼房,虽然外观被刷的雪白,可样式就跟赵新小时候见过的筒子楼教学楼一模一样。
🎁黑料不打烊看片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